第二百三十四章 不走运的“天皇”(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就在楼挺在桂林城外大战清兵之时,远在日本大阪的王强也从“岳飞”号换乘“安庆”号,顺着淀川河正在往京都驶去。

淀川河两边的景色很是不错,但王强并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此时他正在通译的帮助下,朝几个日本商人询问着日本国内的情况。

开始几个日本商人都不愿意说,在通译的威胁下竟异常强硬,颇有些视死如归的气概。

王强倒是呵呵一笑,让人从船舱里搬出几个箱子,在几个商人面前打开了。

“你告诉他们,只要把情况如实给我们说了,这些都是他们的。”王强笑着对通译说道。

通译正欲把王强的话翻译过去,却见几个日本商人眼睛全都盯着箱子,眼中露出贪婪的目光。

箱子里全是玻璃茶具和玻璃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等通译把王强的话翻译过去,几个日本商人全都不停地点着头。

随着通译不停地翻译着,王强也慢慢明白了现在日本国内的情况。

现在的日本“后光明天皇”虽然没有实权,但仍在日本国内享有崇高的威望,就连大权在握的德川家光在名义上也是效忠“天皇”的,德川家光现在是日本的左大臣。

德川幕府虽然占有整个日本四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和不少城市,但在日本仍有不少藩地,这些藩地的大名(首领)虽然名义上服从幕府的统治,但他们私下里仍是不遗余力地发展着自己的力量,就象郑成功和卢渭在硫球消灭的就是大名岛津家族的军队。

听着通译不断地翻译着几个商人的话,王强觉得日本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没有权力的“天皇”反倒可以延续上千年,而掌握实权的幕府却在不断地更替中。

幕府里怪异的官职名称王强根本都记不住,象“年寄众”、“若年寄”、“奉行”、“大目付”之类,听了半天,王强仍是如在云里雾里。

此时日本的后光明天皇绍仁此时才十五、六岁,尽管绍仁个性刚强,极想恢复天皇的地位和权利,但自德川家康制定了和颁发了《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天皇的权利被全部收归幕府,就连出巡都得幕府同意,只剩下决定年号的唯一权利。

自从德川幕府第一位大将军德川家康的孙子德川家光登上了大将军之位以后,为了加强对各大名的统治,也为了防止天主教对日本的宗教入侵,采取了极端的闭关锁国政策。

而明朝和荷兰都从未对日本进行宗教入侵,因此德川幕府保留了同这两国的贸易,但也只允许在长崎等地交易,因为长崎是幕府直接管辖的地盘,德川家光唯恐其他大名因为贸易而发展起来,进而威胁幕府的统治。

听着通译不断的翻译着,王强的心思却想着另一个时空的“皇军”,王强暗暗咬了咬牙,决心把这个“皇军”给扼杀在摇篮之中。

淀川河上庞大的船队引起了两岸日本百姓极大的恐慌,许多人站在岸边对船队指指点点,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收拾细软准备逃离家园,王强根本不管这些,命令船队全速向京都开进。

“安庆”号冒着黑烟走在最前面,“凤阳”号在最后压阵,中间就是征集来的日本船只。

可怜日本船只上的船工拼命地摇着橹、划着浆,却怎么也跟不上前面的蒸汽船,惹得坐着这些船的士兵们非常生气,不少士兵甚至接过他们手里的浆,自己划开了。

从大阪到京都距离不算太远,最多就一百多里,到了下午的时候,船队已经到了京都旁边的久世郡附近,接下来的河道太窄,连“安庆”号和“凤阳”号都不敢再往前走了,王强已经找船工问了,这儿离京都府还有二十里左右。

王强命令“安庆”号和“凤阳”号就停在久世郡,让施琅亲自守在“安庆”号上,王强明确告诉施琅,如果有日本船只前来挑衅,直接把他们轰沉了就是。

安排完船只停泊之后,王强领着三千多步兵开始从伏见登陆,准备直接到京都府找日本天皇。

王强的本意并非是要废了日本天皇,他只是觉得这称呼太让人讨厌了,这次到京都就是要逼着日本取消“天皇”的称号,只要不叫“天皇”,叫国王也好,叫皇帝也罢,王强都不会再管了。

几个日本商人绝对是被几箱玻璃杯和玻璃镜给晃瞎了眼睛,竟派了五六个下人一路给王强他们带路,倒让王强他们没有绕一点弯路。

刚一登岸王强就命令部队作好了战斗准备,他知道没有容易的事,果然从伏见登岸走了还不到二三里,前面就迎来了大量的日本军队,王强粗粗一看,估计有七八千人左右,有不少士兵手里竟也拿着火铳,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弄来的。

随着王强一声令下,三千士兵迅速展开,形成了进攻队形,与国防军其他部队不同的是,王强的进攻队形中有不少投弹手。

刘为民并没有把所有的新式zha药全部制成炮弹,他觉得炮弹打得不准,有可能浪费掉,而制成手榴弹就基本不会浪费,因此他把一半的新式zha药都制成手榴弹让王强带上了。

大明又派来了强大舰队的消息其实早就传到了日本,王强他们的船队有大量日本船只的拖累,行进得并不快,陆上早就将消息传到了京都。

前来拦截王强他们的正是幕府管辖的军队,说是军队,其实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是日本的职业武士。

日本的武士是个怪胎,从九世纪就开始形成。随着日本天皇权利的旁落,私人携带武器的现象非常普遍,开始时,这些人亦农亦武,以农为主,以后就慢慢演变成了职业武士。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