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同是天涯沦落人 五(1/1)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回到长安,白居易的心情那叫一个抑郁,对,你没看错,不是欣喜,是抑郁,因为李纯给他安排的职务是左赞善大夫。说起来,这个左赞善大夫的级别并不低,是一个正五品的官职。实际上,这也是白居易迄今为止得到的最大的官职,他从前做过的官,最高的不过是正七品的小官;至于人人垂涎的翰林学士,压根就没品。既然官不小,还不乐疯了,抑郁个球,莫非白居易精神有问题?放心,白居易精神很正常,没问题。问题是,这个左赞善大夫实在是一个可有可无、地位相当尴尬的闲官。虽然这是一个所谓的“常参官”,每天都要上早朝,可以觐见皇帝,但也只是点个名、挂个号而已,要想和皇上有进一步的亲密接触,对不起,门都没有,不要说门,窗户也没有。更要命的是,这还是一个东宫属官,也就是说,白居易现在应该算是太子的人。按说,能成为太子的属下也不错,一旦当今天子龙驭宾天,太子自然就会成为皇帝,到那时,一朝天子一朝臣,白居易岂不会官运亨通?但实际情况是,在太子那里,这也是一个不太受待见的闲官,因为太子的日常事务主要是由左右春坊的左右詹事负责,赞善大夫只是隔三差五的去拜谒一下而已,根本就没有具体负责的事务。总之,回到长安的白居易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闲人,比在老家啃黄土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

无聊,冷清,寂寞,阴魂不散的缠上了这位昔日的翰林学士,天子宠臣。但白居易实在不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很快,无聊的白居易就不再无聊,因为他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事情的起因,就是那道奏疏,那道请求严惩凶手的奏疏。

说起来,白居易与武元衡似乎没有什么交情,不但没有什么交情,似乎还有点小过节,一个似乎说不上过节的小过节。过节的产生,似乎源于一个女人,一个青楼的歌女。对了,就是薛涛,薛校书。当年,色艺双绝的薛校书艳名远播,拥有无数的粉丝,其中既有韦皋、高崇文这样的政坛精英,也有张籍、王建、刘禹锡、元稹这样的文坛巨匠,就连我们的大文豪白居易先生也未能免俗,成为浩浩荡荡的薛涛粉丝团的一名成员。

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白居易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情攻势,其主要手段就是写情诗,一首接着一首的情诗。在白居易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薛涛不禁也有些心动,因为他的多情,也因为他的才气,更因为他的坚持。眼看就要守得云开见月明,白居易心头一阵狂喜,但乐极生悲,就在这节骨眼上,薛涛邂逅了大唐第一帅哥,武元衡。一切就这样被逆转,一见钟情的薛涛义无反顾的投入了爱情的怀抱,开始了一段风花雪月的爱情佳话。可惜,这段爱情佳话的男主角,不是预先设定的白居易,而是大众情人武元衡。一股酸酸的味道涌上了白居易的心头,是羡慕,是嫉妒,似乎也有一点点的恨。但白居易是一个豁达的人,很快他就想开了,放下了,那两人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那就祝福他们吧,虽然还是有点酸酸的味道。

如今,这位昔日的情敌,大唐帝国的铁血宰相,遇刺身亡,横尸街头,还被人取走了头颅,可是,可是满朝公卿,竟然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为武元衡说一句公道话,就连,就连那个高高在上的大唐天子,竟然也保持了沉默。他感到不值,为武元衡感到不值。他一定要站出来,为自己昔日的情敌讨回公道,抓住那些卑鄙的刺客,揪出那只幕后的黑手,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他要上疏,让装聋作哑的朝廷不能继续保持沉默,他相信,他的上疏一定会起到作用。

但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白居易,还是不够老练,不够圆滑。他不明白满朝公卿为什么三缄其口,也不明白天子李纯为什么保持了沉默,更不明白那些宰相们为什么并不急于追捕凶手。因此,白居易绝没有意识到,他这次草率的上疏,犯了两个错误。其中一个错误,注定了失败的结局,而另一个错误,则让人抓住了把柄。

白居易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上疏的时机不对。武元衡遇刺前,正在策划讨伐那些不听王命的藩镇,因而当时几个实力最为强大的节度使:成德的王承宗、青州的李师道以及淮西的吴元济,都有作案的嫌疑。淮西战役已经打响,宰相们当然希望幕后的黑手就是吴元济,反正战争已经开始,对于长安来说,只是多了一个讨伐淮西的理由而已,不会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偏偏事与愿违,种种迹象表明,幕后黑手可能正是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人,成德的王承宗。因为,就在武元衡遇刺的前几天,武元衡曾经与王承宗的使者发生激烈的冲突,以至于王承宗数次上表攻击谩骂武元衡,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王承宗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最大的嫌疑人。经过紧急磋商,宰相们一致认为,现在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集中兵力,解决掉淮西的吴元济,在这关键时刻,不宜横生枝节,挑起新的战事,因此,绝不能过早的与成德的王承宗撕破脸皮。他们不急于追捕凶手,有意放缓案件侦破的步伐,给凶手逃脱制造机会,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一旦凶手被捕,又供出了幕后主使,而这个幕后主使,真的就是王承宗,那么长安将陷入两难境地。不讨伐王承宗,舆论上过不去;讨伐王承宗,长安又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时和两大藩镇开战。就在这时,白居易的奏疏不合时宜的递了上来,宰相们那个气啊,这个愣头青,捂都捂不过来,还被他一下子捅了出来,这还了得,一定要将这股歪风邪气扼杀在摇篮之中,所以,办他,一定要办他。

当然,要办白居易,还需要一个借口。宰相们当然不会愚蠢到说他上疏内容有什么不妥,因此这个借口本来应该是很费脑筋的问题。但事实上,宰相们根本就没费什么劲,就轻易抓住了白居易的小辫子,因为白居易犯的第二个错误,友情赠送了他们一个借口,一个很好的借口,那就是,白居易的上疏不符合程序,属于“越位”。因为,上疏言事,首先应当是谏官的权力和义务,而白居易作为东宫属官,抢在谏官前面上疏,属于越级言事,有僭越职权之嫌。至此,白居易被贬官,已经是无可挽回的了,如果白居易与宰相们的关系比较好,还可以从轻发落,甚至不了了之,可惜,当时的四位宰相,白居易之前得罪了两个,而这一次冒冒失失的上疏,更是得罪了一个遍。

大唐帝国的宰相,一般都有五位,当时,除了遇刺身亡的武元衡,剩下的四位分别是张弘靖、韦贯之、韩弘和王锷。其中,张弘靖是杜佑的学生,白居易曾经写文章骂过杜佑,张弘靖当然不喜欢这个对其恩师指手画脚的家伙。不止如此,张弘靖与成德的王承宗关系也非同一般,因而极力反对讨伐王承宗,白居易的上疏等于给他上眼药,那就新仇旧恨一起算吧,白居易,这次,你终于落到了我的手里,我一定要你好看。

但最恨白居易的还不是张弘靖,而是王锷。因为白居易曾经上疏,反对王锷拜相,正是因为白居易的阻挠,王锷拜相整整晚了六年,而且王锷和韩弘都是节度使兼任宰相,与那个极力主张武力削藩的武元衡本来就很不对付,这次,武元衡遇刺,他们只会幸灾乐祸,躲到墙角弹冠相庆还来不及,给武元衡报仇,笑话!惟一与白居易有点交情的是韦贯之,但他也主张应集中兵力讨伐吴元济,对于王承宗,应该以安抚为主。而且,白居易这次得以起复,本来是韦贯之在背后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他竟然事先不和自己通通气,就冒冒失失的上疏,跟自己唱起了对台戏,将自己置于尴尬境地。如此不知眉眼高低,韦贯之自然不肯再次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没有落井下石,趁机踩他一脚,已足见其君子风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