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一个字都不用改(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鲁迅先生说过:“若作者的社会阅历不深,观察不够,那也是无法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的。”

《天下第一楼》的原作者何冀平和江弦一样,同样是解放后出生的年轻创作者。

为了写好《天下第一楼》这个行当戏,她甚至考出了一纸二级厨师证。

在业内她也算是有名的编剧,后来亲自操刀编剧了《投名状》《龙门飞甲》,还参与编剧过《新白娘子传奇》、《邪不压正》。

“我这个人在京城长大,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熟悉京城,也爱吃,一直想写这么一部作品,在京城市井和吃食之间的交叉地带探索。”江弦讲述说。

说话间,几盘子炒菜便端了上来。

把肚子填饱,王卫国又和江弦谈起了《人生》的创作思路。

这部,他最开始给定的名字叫《你得到了什么?》。

后来改成《高加林的故事》、《沉浮》、《生活的乐章》.最终才定为《人生》。

原因是那一句文中引用的柳青的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由此,有了《人生》这个名字。

江弦又给了王卫国提了一些人物关系和主旨思想上的意见。

聊着聊着,王卫国忽然变得兴奋。

他腾一下子站起,“江弦同志、朱琳同志,我先回去了,怎么写好《人生》,我脑袋里已经有了个大概的想法。”

“卫国同志,我期待你的这部巨作。”江弦知道他是有了灵感。

他也一阵振奋,一想到自己参与进了《人生》这部巨著的创作当中,心间便一阵喜悦和激动。

他拍拍王卫国的肩膀,“卫国同志,写完这篇,一定记得拿来给我看看。”

“放心。”王卫国非常郑重的点点头,又和他道几句谢,这才告辞离去。

一路将王卫国送至门外,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江弦驻足良久。

听说路遥写《人生》第三稿的时候很快,只用了二十一天,就写完了《人生》第三稿的十三万字。

据路遥自己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咬紧牙关写作,因为写得太急,加上投入了太多感情,写完《人生》的时候,仿佛得了一场大病,脸色蜡黄,有些浮肿,两腿像灌了铅一样僵硬,走路都有点困难。

他是真对得起用生命在写作的这句评价。

回到饭馆,朱琳说等下想回家看一下妹妹朱虹。

朱虹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这会儿的学制很乱,通常是“十年寒窗苦”,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合计10年。

也有初中2年的,还有些学校喜欢在春季招生,又多个半年,总之就是很乱。

朱虹的高中念2年,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这会儿的高考之前还有个预高考,在5月份进行,通过了这个预高考算是拿到高考的入场券,这才有资格参加7月份真正的高考了,等于说想考大学的话,要参加两次高考。

1981年,“读书无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好几年,学生的知识掌握已经正常,基本没有二十五六岁还准备考大学的老三届学生了。

“朱虹这丫头天天刻苦学习,给她带一份红烧肉过去补补身体吧。”江弦提议。

虽然饭店的大师傅和服务员都着急下班,不过这一盘红烧肉做的还是色味俱佳。

朱虹打开铝制饭盒一看,酱汁色泽红亮、香气诱人,她夹一块儿塞进嘴里。

“谢谢姐夫!”

“谢谢姐!”

朱母在旁边儿看的皱眉,“朱虹,你就光顾着自己吃?”

朱虹领会她的意思,赶紧把餐盒往江弦和朱琳那边儿推推,“姐、姐夫,你们也吃。”

“我们都吃过了。”

江弦笑了笑,看向朱母,“妈,你也吃一点,这家红烧肉做的味道不错。”

“不用、不用。”

朱母一番推辞,仍是架不住江弦热情相邀,只好夹了两块儿放进嘴里。

“嗯,味道是不错。”

朱母满眼惊喜,笑眯眯的看向江弦,夸道:“江弦,你这孩子有心了。”

“没事儿,朱虹每天刻苦学习,营养也得跟上才是。”

朱虹学习还是挺优异的,听朱琳说,她这个妹妹可是立志要考燕大的。

江弦学习一般,也就不去好为人师,分享什么高考经验,只叮嘱了朱虹几句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翌日,清早起来洗漱过后,江弦上隆福寺吃了个早饭,随后坐着公交车往木樨地的部长楼去。

轻车熟路上门,敲三下,万方很快打开。

“曹禺老师!”

曹禺坐在客厅,旁边儿坐着一名中年男人,瘦巴巴的,灰发戴眼镜,脸上满是褶皱,不过浑身上下整理的一丝不苟。

江弦一眼就认了出来他,此人曾在末代皇帝饰演过监狱长,这个形象也是相当经典。

“江弦先生来了,请坐。”曹禺彬彬有礼的招待他,而后转过头笑着给身边人介绍。

“这位是创作出《许三观卖血记》的江弦先生。”

说罢,又转过头给江弦介绍:“这位是英若诚先生。”

“你好。”江弦和他握了握手。

“听闻过江弦先生的作品。”英若诚笑着说。

“英若诚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们京城人艺的演员。”曹禺先生介绍说。

英若诚就是英达的爹,不提他那个糟心儿子的话,这位绝对是够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著名翻译家,精通四国语言,是京城人艺的老话剧演员。

要说起来,老英家祖上真是声名赫赫。

英达的爷爷,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解放前去了海外省,英文水平极高,是钱钟书的学生。

晚年时钱钟书说过句话:

全中国真懂英文的,加起来只有两个半,一个我自己,半个是复旦大学的林同济,另一个,是辅仁大学的英千里。

众所周知,马Y9是给蒋J国当英文秘书起家的。而马Y9的英文,正就是英千里教出来的。

英家这一大家子,画家、建筑家、翻译家、哲学家五代豪杰,五代威名,不够小英达一个人败的。

万方给江弦倒一杯水。

曹禺解释说,今天之所以请英若诚过来,也是想让他来给江弦讲讲话剧,让江弦多听一些经验。

听英若诚讲了一个小时,三人一起坐着抽烟,江弦从包里取出一沓《天下第一楼》的稿子,放到桌上。

“老师,这段时间我抽空写了篇稿子,想请您看看。”

曹禺扶了下鼻梁上的老花镜,扫了一眼,“话剧剧本?”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