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朋友(3)(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第7章??春风得意(1)

乔治·杜洛瓦第二天醒来,心头像是压了块石头。

他慢吞吞地穿好衣服,坐在了窗前,不觉陷入沉思。

他感到浑身疼痛,仿佛昨天挨了一顿棍棒。

思来想去,他觉得,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设法先弄点钱来还德·马莱尔夫人,于是前往弗雷斯蒂埃家。

弗雷斯蒂埃正坐在书房的壁炉前烤火,见他进来,劈头向他问道:“今天怎么起这么早?”

“有点急事儿。我欠了点债,这关系到我的名声。”

“是吗?在赌场欠下的?”

杜洛瓦犹豫了一下,最后答道:“是的。”

“数目大吗?”

“五百法郎!”

事实上,他只欠德·马莱尔夫人二百八十法郎。

弗雷斯蒂埃怎肯相信?随即问道:“是欠了谁的呀?”

杜洛瓦一时无语,半晌方才回道:

“……一位名叫……德·卡勒维尔的先生。”

“是吗?他在哪儿住?”

“他……住在……住在……”

弗雷斯蒂埃哈哈大笑:

“是在一条叫做‘胡编乱造’的街上住吧,是不是?亲爱的,别耍我,我认识这位先生。既然你大老远地跑一趟也不能白辛苦,二十法郎倒还可以借给你,多了没有,你看行吗?”

杜洛瓦只得收下他递过来的一枚金币。

之后,他挨家挨户,到所有熟人家求了一遍,到下午五点,总算借到八十法郎。

然而仍缺二百法郎。他把心一横,决定暂且留下这借来的钱,一边喃喃自语道:“罢了,我用不着为还这臭婊子的钱而这样着急上火,反正以后有钱了会还她的。”

之后半个月,他省吃俭用,过着清心寡欲、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坚定的决心始终毫不动摇。然而好景不长,很快便旧态萌发,又对女人害起相思病来了。他觉得自己好像离了女人有好多年,如今一见到女人就像在海上漂泊已久而重返陆地的水手一样,心潮澎湃,魂不守舍,不能自已。

于是,一天晚上,他又来到了“风流牧羊女娱乐场”,希望能在此见到拉谢尔。果不其然,他一进去,便瞥见了她。原因很简单,拉谢尔几乎不怎么离开此地。

他伸出手,微笑着向她走了过去。拉谢尔从上到下细细打量了他一眼:“你还来找我干什么?”

杜洛瓦立即满脸堆笑:“好啦,别再耍小孩子脾气啦。”

拉谢尔转身就走,给他甩了一句话:“像你这样厉害的角色,咱斗不过,躲得过。”

这句话说得毫不留情。杜洛瓦听了,脸上顿时一阵红一阵白,最后只得怏怏不乐而归。

这期间,病秧子弗雷斯蒂埃成天不停地咳嗽,如今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了。尽管这样,他对杜洛瓦却仍然很苛刻,在报馆里天天指使他做这个干那个,使他不得空闲。一天,他因心情烦躁,又狠狠地咳了一阵,见杜洛瓦没有弄来他索要的消息,顿时火冒三丈:

“他妈的,没有想到你竟然笨到如此境地!”

杜洛瓦真想走过去扇他一耳光,但他还是压住胸中的怒火走开了,然而心里却发狠道:“别狂,总有一天我会爬到你头上去的。”

说着,他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老兄,等着瞧吧,我可要让你戴顶绿帽子了。”

他为自己能想出这个主意不禁有点自鸣得意,于是搓着手,向外走去。

说干就干。第二天,他便行动了起来:特意去拜访了一下弗雷斯蒂埃夫人,先探听一下情况。

进入房间时,弗雷斯蒂埃夫人正在一张长沙发上半躺着看书。

她身子动都没动,只是侧过头,将手伸给他:“你好,漂亮朋友。”

听到这个称呼,杜洛瓦感觉像是被打了一记耳光:

“你为什么这样叫我?”

弗雷斯蒂埃夫人笑道:

“前段时间见到德·马莱尔夫人,才知道原来她家里都这样叫你。”

一听到她谈起德·马莱尔夫人,杜洛瓦不觉心里一阵发慌。但是见她始终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他也就很快镇定自若了。再说,他又有什么可惊慌害怕的呢?

弗雷斯蒂埃夫人这时又开口道:“你可是惯坏了她了。至于我,一年到头也难得有个人,会想到来看看我。”

杜洛瓦挨着她身边坐了下来,带着一种新鲜敬慕,将她仔细端详了一番,如同一位收藏家在鉴赏一件古玩。她有着一头柔软而又温馨的金发,肌肤洁白而又细腻,真的是难得一遇的一个尤物。

杜洛瓦心里想:“跟那一位比起来,真的是有天壤之别啊。”

对于拿下她,杜洛瓦相信自己成功在握,宛如摘树上的果子一样,手到擒来。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说道:“我没来看你,是觉得这样会好些。”

弗雷斯蒂埃夫人疑惑地看着他:“这是怎么说?为什么?”

“为什么?你难道看不出来吗?”

“没有,我什么也没看出来。”

“知道吗?我已经爱上了你……不过还不太深……我不想让自己完全坠入……”

弗雷斯蒂埃夫人反应淡然,既没有深深地惊诧,也没有不悦之感,更没有芳心遂愿的得意媚态。她慢条斯理地说道:“啊,你要来看我,尽管来就是了。不过任何人对我的爱,都不会长久。”

杜洛瓦怔怔地看着她,使他感到惊讶的与其说是这番话,不如说是那沉着的神态,他随即问道:“何以见得?”

“因为这完全是徒劳,其中道理,你很快就会明白。如果你早一些说出自己的担心,我不但会打消你的顾虑,而且会让你放心大胆地常来。”

杜洛瓦不禁有些伤感,叹道:“如此说来,感情难道可以任意控制?”

弗雷斯蒂埃夫人转过身,向他说道:“亲爱的朋友,对我来说,一个钟情的男子将无异于行尸走肉。他会变得愚不可及,岂止愚蠢,甚至是极其危险。因此那些对我因萌发恋情而爱着我或有此意愿的人,我一律和他们断绝密切往来。因为首先,我讨厌他们;其次,我觉得他们很像是随时会发作的疯狗而对他们心存疑虑。因此在感情上我同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直到他们彻底‘病愈’。这一点请你务必铭记于心。我很明白,爱情在你们男人看来不过是一种欲念的表现,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爱情是一种……心灵的结合,男人们是不信这一套的。对于爱情,你们男人的理解仅限于表面,而我看到的却是实质。请……把眼睛转过来看着我。”

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面色平静而冷漠。接着,她一字一顿地说道:“请听明白,我永远不会做你的情妇。如果你死抱住自己的念头不放,最终不仅是一场空,甚至会对你造成不好的后果。好了……既然已经把话说开了……我们仍可成为两个好友,两个名副其实,没有任何杂念的好友,你觉得怎样?”

杜洛瓦意识到,话既已说到这个份儿上,那就是已经不可挽回的了,任何努力都将徒劳无功。他因而立即果断地拿定了主意,就按她说的做。为自己能结交这样一位异性知己而感到由衷的喜悦,他将双手向她伸了过去:

“夫人,从今后,我将一切按你的意愿行事。”

弗雷斯蒂埃夫人从话音中感到,这是他肺腑之言,于是将两手也向他伸了过去。

杜洛瓦在她的两只手上分别吻了吻,然后抬起头,只是说了这么一句:“唉!要是我能早一些结识像你这样的女人,我该会多么高兴地娶她为妻!”

这是所有女人都爱听的直探心底的恭维话,弗雷斯蒂埃夫人也是满心欢喜。这一回,她倒是感动了,因此迅速地向杜洛瓦看了一眼,这目光既充满感激,又令人魂不守舍。

随后,见杜洛瓦并没有接着刚才的话题说下去,就将一只手指放在他的胳臂上,十分温和地说道:“我可要马上就尽我这朋友的职责了。亲爱的,你也未免太粗心了……”

说到这里,她犹豫了一下,接着问道:“我可以坦率相告吗?”

“当然可以。”

“什么也不必顾忌?”

“没错。”

“那好,瓦尔特夫人一直很看重你,你应当去看看她,想办法讨得她的欢心,她是个正派女人,听清楚了吗?非常正派。但你仍然可以因此向她说几句恭维话。啊!你可不要心存妄想……想从她那里捞点什么。若是你能给她留下良好印象,将来的好处是少不了的。我明白,你在报馆里地位低下,至今不见起色。不过你不用担心这点,报馆对所有编辑都一视同仁。因此请相信我的话,找个时间去看看瓦尔特夫人。”

杜洛瓦微笑道:“谢谢你的关照……你已成为我的保护神。”

接着,他们又聊了些别的事情。

为了表明他很愿和她一起待着,他坐了许久。临走之前,他又问了一句:“咱们已经成为了朋友,这可是说定了?”

“当然。”

见自己刚才的恭维话已然产生了效果,他又强调了一下,说道:“哪天万一你成了寡妇,我会前来顶替。”

说完他便走了出来,以免又跟她心生龃龉。

现在的问题在于,他要去拜访瓦尔特夫人,却要费一番周折,因为她的家还不是他所能轻易去的,再者他也不想唐突前往,免得闹出什么笑话。老板倒是对他挺不错,颇为器重他的才干,遇上什么棘手的事情,总是交给他去办理打点。既然如此,何不利用这层关系,进入他家呢?

在一天早上,他起了个大早,等市场开门后,花十个法郎从那里买了二十来只上等的梨。他把梨装进筐子里,用绳子捆好,看上去让人感觉是从远方带过来的,然后亲自送到瓦尔特夫人寓所的门房处,并留下一张名片,在上面匆匆写了几个字:

这筐梨是使人今晨由诺曼底捎来的,恳请瓦尔特夫人笑纳。

乔治·杜洛瓦

第二天,他在报馆在他名下的信箱里,发现了一封瓦尔特夫人的回信,信中对他所送礼物深表谢意,并说星期六她在家,届时请他过去坐坐。

这样到了星期六,杜洛瓦便就应邀前往了。

瓦尔特先生在马勒泽布大街有两幢式样相同、连为一体的楼房,其中一部分对外租了出去——讲求实际者皆以节俭为乐,其余部分由自己居住。两座楼只有一个门房,设在两个门洞之间。若是有客来访,只需按铃便可通知房主或房客。门房穿着类似教堂侍卫的华丽制服,粗壮的小腿上套着一双白色的长袜,外衣上的金色纽扣和大红衬里也十分耀眼,使两座大门一眼看去就显示出一种富家豪宅的气派。

会客室设在二楼,进入会客室之前的是一间挂有壁毯和门帘的候见厅。两个听差正坐在椅子上打盹。其中一位接过杜洛瓦的大氅,另一位接过他的手杖,旋即推开一扇门,先行几步,随后便闪在一边,让客人进去,同时对着空无一人的客厅大声通报了一下来客的姓名。

初次到这种场合的杜洛瓦,显得有些惴惴不安。他往四周打量了一番,忽然从一面镜子中看见似乎远处坐着一些人。由于镜子造成的错觉,起初他走错了方向,之后便穿过两个空无一人的房间,走进一间类似贵妇专用的那种高雅客厅里。挂在客厅四周的蓝色丝绒,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点缀其上。一张圆桌旁围坐着四位女士正在低声谈论着什么,每个人的面前都放了一杯茶。

经过一个时期以来巴黎生活的锤炼,特别是身为外勤记者而得以经常接触地位显赫的人士,杜洛瓦对于出入社交场合,可以说已相当游刃有余了。话虽如此,鉴于刚才在进门时遇上的那种阵势,后来又穿过了几个没人的房间,他心中仍不免有些慌乱。

他一边在那四位女士中用目光搜寻哪一位是主人,一边有些小心翼翼地说道:

“夫人,恕我冒昧……”

瓦尔特夫人伸过一只手来,口中说道:“先生,您能来看我,真是太好了。”

杜洛瓦俯身在她的手上亲了亲,然后身子往下一沉,往她指给他的一张椅子上坐了下去,由于没有仔细看清楚椅子的高矮而差一点儿摔倒。

房间里忽然一阵静默。一位女士又接着刚才的话题开始谈了起来,说天气虽已开始冷起来,但也还不够冷,既无法阻止伤寒病的流行,又不能去溜冰。于是几位女士围绕巴黎最近出现的霜冻而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话题之后便就转到了各人喜欢的季节上,所述理由如同漂浮在房间内的尘埃一样,十分淡然无味。

门边传来一阵声响,杜洛瓦扭头看了过去,发现一位胖胖的女人从两扇玻璃门之间走来。她一进入房内,女客中便有一位站起身,同众人握握手走了。杜洛瓦目送她走过一间间房间,一串黑如墨玉的珠子在穿着黑衫的后背上闪闪发亮。

因客人的一来一去而出现的躁动很快就无声无息了,大家不约而同地一下谈起了摩洛哥问题和东方的战争,另外还谈到了英国在非洲南部所遇到的麻烦。

女士们谈论这些事物并没什么独特的看法,更像是在背台词,这种合乎时尚的“文明戏”在社交界早已司空见惯。

门边这时又有一位金发卷曲的娇小丽人走了进来,她一到,在座的一位身子干瘦的高个子女客便起身告辞了。

此时话题转到了林奈先生是否有可能进入法兰西学院法兰西学院,法国最高学术机构,成立于1635年。学院有院士四十名,通过推荐和选举产生。新来的客人认为,他无疑是争不过卡巴农·勒巴的。因为卡巴农·勒巴用法语改编的诗剧《堂吉诃德》是那样出色。

“你们知道吗?这个冬天这出诗剧就要在奥德翁剧院上演。”

“真的吗?这是一种很有文学价值的尝试,到时候,我一定要去看看。”

瓦尔特夫人说话时,神态是那样静雅,不慌不忙,使人颇感亲近。由于对所谈的问题早已胸有成竹,她对自己要说的话没有显示出任何的犹豫不定。

她发现天已黑下来了,于是按了一下铃,吩咐仆人点灯,同时十分注意地倾听着客人们天南海北的谈话,并想起忘记去一趟刻字店,订做几张下次晚宴的请帖。

她的身体已稍稍发福,但是面庞依然秀美。这也难怪,她此时的年龄已处于日益人老珠黄的时刻,现在靠的全是精心的保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调理的,经常使用润肤膏来保持皮肤的光洁。对于任何问题,她似乎都显得相当稳重,既不急不躁,又颇有章法。显然她属于这样一类女人:她们的思维酷似排列有序的法国花园,绝无凌乱之感。此花园虽然并没什么奇花异草,然而也并不缺少引人入胜的魅力。她注重现实,为人审慎,观察细微,一步一个脚印,而且心地善良,忠厚待人,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是那样虚怀若谷,雍容大度。

她注意到,杜洛瓦进来后还未发一言,别人也没有谁同他交谈,因而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在座的女士不知哪儿来的浓厚兴致,仍在没完没了地议论着谁会入选法兰西学院的问题,于是她向杜洛瓦问道:“杜洛瓦先生,您所知道的情况,必然胜过在座诸位。可否问问,您倾向于谁?”

杜洛瓦不假思索地答道:“夫人,对于这个问题,我所思索的,并非是历来总引起人们争议的候选人资格,而是他们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并非是他们有哪些发明或是著作,而是他们患有何种疾病。他们是否用韵文翻译了洛卜·德·维加洛卜·德·维加(1562—1635),西班牙剧作家。的剧作,这不是我所关注的,我所关心的是他们的身体器脏现状怎样。因为我认为,如果能发现他们之中有谁得了心脏肥大症、尿蛋白症,尤其是初期脊髓痨,将要比看到某人就柏柏尔人柏柏尔人,北非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诗歌中对‘祖国’一词的理解所写的又臭又长的论文,强过上百倍。”

此言一出,举座震惊。房间里一片静寂。

瓦尔特夫人微笑着问道:“何出此言?”

杜洛瓦答道:“对于任何事情,我所关注的,是它会在哪一方面激起女士们的兴趣。夫人,就法兰西学院而言,你们对它真正感兴趣,是在得知一位院士命归黄泉之时。院士死得越多,你们也就越是高兴。因此,为了能使他们死得更快,应该选进去那些老态龙钟、百病缠身的人。”

看到大家依然有些惊愕难解,他又说道:“我也和你们一样,喜欢浏览巴黎各报本地新闻栏中有关院士去世的噩耗。一有这种事儿发生,我马上想到的是,这个空缺将会由谁来补上。然后便将可能的入选者列个名单。每当这些名留青史的人士有一个不幸亡故,这种很有意思的小游戏,在巴黎的各个沙龙都是常见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死神与这四十个老翁的游戏’。”

听了他这通高论,虽然原先的惊愕尚未完全散去,几位女士的脸上已开始浮出笑容,因为他的看法确实颇为独到。

杜洛瓦最后站起身说道:“女士们,候选者能否当选,就看你们了。既然你们挑选的标准,是希望他们快快死去,当选者应当是越老越好。至于其他,你们就用不着去操心了。”

说完之后,他十分潇洒地向众人欠了欠身,然后转过身,便扬长而去了。

他一走,一位女士急急问道:“这年轻人是谁?他可真不简单。”

瓦尔特夫人说道:“他是我们报馆的一个编辑,现在只在报馆里做些不起眼的小事。不过我相信,很快他就会青云直上的。”

走在马勒泽布街上,杜洛瓦心里喜不自胜的,脚步也特别轻快。一想起刚才告别出来的一幕,他不禁春风得意,自言自语道:“看来这第一炮是打响了。”

这天晚上,他又去找了拉谢尔,两人终于重归于好。

之后一星期,他是双喜临门:先是被任命为报馆社会新闻栏主编;之后是收到瓦尔特夫人的请柬,邀他去她家做客。他一眼就看出,两件事显然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毫无疑问,《法兰西生活报》本就是为获得滚滚财源而创办的,因为报馆老板就是一位见钱眼开的人物。对他而言,办报和当众议院议员不过是一种谋财的手段。别看他满口仁义道德,成天笑眯眯的,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但在用人问题上,无论是哪方面的工作,所用的人都必须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而看准了的,必须是胆大心细、深有谋略而又能随机应变者。在他看来,被任命为社会新闻栏主编的杜洛瓦,显然是难得一见的人才。

此前,社会新闻栏主编一职一向由编辑部主任布瓦勒纳先生兼任。这是一个老报人,他循规蹈矩、办事刻板和谨小慎微,同一般职员没什么两样。三十多年都来,他相继当过十一家报馆的编辑部主任,但办事方式或思想方法却是一成不变。他从一家报馆转到另一家报馆,就像是吃饭,今天在这家餐馆吃了,明天又转到另一家,但是吃在嘴里的饭菜味道有什么不一样,他却几乎不去考虑或是觉察不出来。不管是政治主张还是宗教方面的观点,他都一概不闻不问。无论是在哪家报馆,他都是表现得忠心耿耿,对分内的工作更是无比熟稔,经验老到,可是办起事来却如同是个闭目塞听的聋哑人,一个不会说话的木头人。不过他的职业道德却令人钦佩,从不做那些从其职业这一特殊角度来看显得不够诚实,不够厚道的事情。

瓦尔特先生自然对他颇为赏识,但仍时时希望能另外找个人来负责社会新闻。因为用他的话说,社会新闻是报馆的生命。通过它,可以发布消息,散播谣言,对公众心理和金融行情施加影响。因此该栏目在报道上流社会所举行的相关晚宴时,必须善于不动声色,通过暗示而不必明言,把重要消息捅出去;必须能够含而不露,稍稍一点就能让人猜出你的弦外之音,或是轻描淡写地否认两句而让谣言更加炽烈,或是含糊其辞地加以肯定,使已宣布的事情没有任何可信度。与此同时,这一栏还要办得人人爱看,不管何种人每天都能从中得到与己有关的消息。这样就必须通盘考虑,考虑到各个阶层,各个行业,考虑到方方面面及所有的人;总而言之,无论是巴黎还是外省,军人还是艺术家,教会人士还是大学师生,各级官员还是身份特殊的高等妓女,都应囊括在内。

不言自明,负责掌管社会新闻栏和该栏的外勤记者应当是这样一个人:此人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处小心谨慎,对任何事都不轻易相信,同时又具有远见卓识,为人机警、狡黠、灵活,智谋深远,观察敏锐,一眼便能辨别所获消息的真伪,判断出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以及哪些事会对公众产生影响,并知道应如何报道方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布瓦勒纳先生从事报业多年,然而尚不够老练,智少谋短,尤其是天生愚拙,不善透过老板的只言片语而揣摩其内心想法。

杜洛瓦担任此职,定会是恰如其分的,从而使这份用诺贝尔·德·瓦伦的话说,“以国家金融为依托而在政治暗礁间穿行”的报纸,在此方面的工作大大加强。

《法兰西生活报》的“真正编辑”即幕后人物,是同报馆老板搞的那些投机事业直接相关的五六个众议院议员,因此在众议院被称为“瓦尔特帮”。他们由于同瓦尔特合伙或借助于他而大发横财,因而颇受人们的羡慕。

政治编辑弗雷斯蒂埃不过是这些实业家的傀儡。他不过是他们的意图的执行者。要是有重要文章要发表,他们便向他授意,由他执笔,而他总是把文章带回家去写,说是家里比较安静。

为了使报纸带有文学色彩和巴黎特色,报馆聘请了两位各有特长的著名作家,一位是雅克·里瓦尔,负责时事专栏,另一位是诗人诺贝尔·德·瓦伦,负责文艺专栏,用新派的话说,也就是连载小说的负责人。

另外,还以低廉的工钱,在以笔杆为生、生活拮据的大批文人中,雇了几位艺术、绘画、音乐和戏剧方面的评论家,以及一位负责刑事案件的编辑和一位负责赛马报道的编辑。最后,还有两位来自上流社会的女士,分别以“红裳女”和“素手夫人”的笔名,经常寄来一些稿件,介绍社交界的各类趣闻,探讨诸如时装、礼节、高雅生活和处世之道等方面的问题,或是披露一些有关名媛闺秀的秘闻。

所以,《法兰西生活报》这份“以国家金融为依托而在政治暗礁间穿行”的报纸,便是通过上述来自各方面的人来支撑运作的。

正当杜洛瓦为自己被任命为社会新闻栏主编而感到喜出望外之时,他收到了那份印制精美的请柬。请柬上写道:“瓦尔特先生和夫人订于一月二十日星期四晚在寒舍略备薄酒,招待各方好友,恭请杜洛瓦先生届时光临。”

老板在恩宠之外又加宠信,杜洛瓦喜不自胜,不禁像是收到一封情书一样,对着请帖不停地亲吻着。接着,他去找了一下报馆财务,和他谈了谈经费大事。

通常来说,社会新闻栏所配外勤记者的薪俸及这些记者所写稿件的酬金,都由该栏目的主管用其所掌管的专项资金支付。无论稿件好坏,酬金一律照付,如同果农送给鲜果店的水果一样。

归杜洛瓦掌管的这笔钱,在初始阶段为每月一千二百法郎。杜洛瓦觉得,这钱既然到了他手中,自己当然可以扣下一部分。

经他再三要求,报馆财务终于同意先行预支四百法郎。拿到钱后,萌生在他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便是立刻将欠德·马莱尔夫人的二百八十法郎还掉,但转念一想,这样一来,他手中就只剩下一百二十法郎了,显然靠这点钱是难以将此栏目办好的。因此只好打消此念,等过些时候再说了。

之后,一连两天他都忙于操持公务。他所接管的,是一间供全组人员使用的大房间,房内放着一张长桌和一些存放信件的木格。他占了房间的一头,而年龄虽大却仍整天伏案、胸前垂着乌黑长发的布瓦勒纳则占了另一头。

放在房间中央的长桌,给了那些常年奔波在外的外勤记者。他们通常都是将它当做凳子使用,或是沿桌边坐下,任由两腿下垂;或是盘起两腿,坐在桌子中央。最多的时候,常常有五六个人同时端坐在桌上,好像一尊尊中国瓷娃娃摆在那里。与此同时,他们还带着浓厚的兴致,手中玩着接木球游戏。

杜洛瓦现在也迷上了这玩意儿,并且经过圣波坦的引导和指点,已经是玩得相当有水平。

弗雷斯蒂埃的身体,现在是越来越糟了。他最后买的那只用安地列斯群岛优质木料制作的小木球,虽然无比心爱,但玩起来已经是力不从心,只好送给了杜洛瓦。杜洛瓦则是一身的劲儿,一有空闲,就不知疲倦地抛起那系于绳子末端的小木球,同时低声数着数:“一——二——三——四——五——六……”

有志者事竟成,就在他要去瓦尔特夫人家赴宴的那天,他终于能一口气玩到二十。这在他身上可是头一次,心中不觉一阵惊喜:“看来今天是我的好日子,真是事事如意。”他这样想倒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因为说实在的,在《法兰西生活报》这间办公室里,只要一个人木球玩得好,就必会平步青云。

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好好装扮一番,他早早就离开了报馆。走在“伦敦街”上,他忽然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个身材不高的女人,正迈着小步,急匆匆地向前走着,看上去样子很像德·马莱尔夫人。他顿时感到脸红耳赤,一颗心怦怦直跳,于是穿过马路,想从侧面再看一看。不想对方这时停下脚步,也要到马路这边来。这时他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看错了,不禁长长地舒了口气。

他常常问自己,如果哪一天同她面对面地走到一起,自己该怎么办?是跟她打招呼,还是假装没看见?

“我不会碰见她的。”他心里想。

天气很冷。路旁的水沟已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在昏黄的路灯下,人行道灰蒙蒙的,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回到住所,杜洛瓦向四周扫了一眼,心中想道:“我该换个住所了。对我来说,现在是再也不能住在这种地方了。”

他心潮起伏,兴奋难以自已,简直想到房顶上去跑上两圈,宣泄一下心中的喜悦。他从床边踱到窗口,嘴里大声自言自语道:“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运气真的来了!我要写封信告诉爸爸。”

他常年不断地给家里写信。父亲在诺曼底一条山间公路旁开了一家小酒馆,从隆起的山坡向下望去,里昂城和广阔的塞纳河河谷尽收眼底。每次接读儿子的来信,酒馆里总沉浸在一片忘情的欢乐中。

杜洛瓦也常收到父亲的来信。蓝色信封上的粗大字体,是父亲以他那颤抖的手亲笔写下的。每次来信,开头总是这样几句:

亲爱的孩子,给你写这封信没什么其他的事,只是想告诉你家中平安,我和你母亲都好。这里一切如故,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不过,有件事仍想对你说一说……

而杜洛瓦对村里的事情,邻里的变迁,地里的收成等,也一直很是牵挂。

现在,他一面对着那个小镜子系着白色的领带,一面在心里说道:“明天我就给父亲写信,告诉他这一切。老人家做梦也想不到,我今晚竟然会到那样的地方去赴宴,他知道后不知道会惊奇成什么样儿呢!说来也是惭愧,这样的饭菜,他一辈子都没尝过!”

想至此,酒店厅堂后面那黑咕隆咚的厨房又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墙上挂着一排黄灿灿的铜锅。一只猫伏在壁炉前,头向着炉火,看上去酷似传说中狮头羊身、口中喷着火的怪兽。木质桌子因常年泼洒汤汤水水而在表面积起了一层厚厚的油垢。桌子正中,是一盆正冒着汽的热汤。一支点着的蜡烛,就放在两个菜盆之间。杜洛瓦仿佛看到,一对乡下装束、手脚已不太灵便的老人,即他的父亲和母亲,正坐在桌旁,小口小口地喝着汤。他是那样熟悉他们苍老脸庞上的每一道皱纹,以及他们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甚至他们每天面对面坐在桌前吃晚饭时互相间会说些什么,他都能猜到。

于是他想:“看来我得找个时间回去看看他们了。”就在这时,他的修饰已经完毕,于是吹灭蜡烛,走下楼去。

他沿着环城大街往前走着,走过来几个妓女和他搭讪,拉起了他的胳膊。他抽出胳膊,满脸鄙夷地叫她们滚开,好像她们看轻了他,污辱了他……她们这是把他当做什么人了?这些臭婊子们怎么竟连自己面前现在站的是什么人也分辨不出来?一套黑色的礼服穿在身上,而今又正要到一家富有、知名、地位显赫的人家去赴宴,他感觉自己已经在转瞬间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地地道道上流社会的绅士。

他迈着沉稳的步履,走进了瓦尔特先生家的前厅,几个高高的铜烛台照得整个大厅灯火辉煌。然后,他将手杖和大氅交给两个迎上前来的仆人,神态是那样自然。

所有厅堂都亮如白昼。瓦尔特夫人正站在第二间也即最大的一间客厅前迎接来客。她亲切和蔼,对杜洛瓦的到来深表欢迎。杜洛瓦接着和两个先他而到的人握了握手。这便是身为议员的《法兰西生活报》幕后编辑菲尔曼先生和拉罗舍·马蒂厄先生。他是一位在众议院十分有影响的人物,所以在报馆内享有特殊的声望。谁都觉得,他坐上部长的席位,那是迟早的事儿。

不久,弗雷斯蒂埃夫妇也双双来到。弗雷斯蒂埃夫人今天穿了身粉红色衣服,显得格外端庄秀丽。杜洛瓦见她一来就跟两位议员随便交谈,不禁暗自吃惊。她站在壁炉旁,嘀嘀咕咕和拉罗舍·马蒂厄先生足足谈了有五分多钟。她丈夫查理则是一副疲惫虚弱的样子,这个月他又瘦了不少,而且一直咳个不停,口中却不止一次地说道:“看来我必须下定决心,这个冬天剩下的日子,非去南方度过不可。”

这时,诺贝尔·德·瓦伦和雅克·里瓦尔两人,也一起来了。然后,客厅尽头的一扇门突然打开,瓦尔特先生带着两个身材高挑、二八芳龄的少女走了进来,其中一个长得花容月貌,另一个却丑陋不堪。

虽然杜洛瓦知道老板是有女儿的,但在这时仍还是有些吃惊。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老板的这两个女儿,不过是因为自己身份低下,没有机会见到她们。这正如遥远的国度,由于不可能去那边看看,所以也很少想到一样。再说他愿以为她们现在都还年幼,不想今天一见,才知都已经长大成人了。毫无思想准备的他,未免有一点儿不知所措。

经过一番介绍,她们俩分别伸过手来,跟他握了握,接着便在一张显然为她们准备的小桌旁坐了下来,开始摆弄放在柳条筐里的一大堆丝线轴。

还有几位客人尚未到来,大家都在默默地等待着,大厅里出现了这种类型的晚宴在开始之前所常有的拘束。客人们都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天的忙碌,精神上尚未摆脱白天所处的不同氛围。

正坐得百无聊赖的杜洛瓦,不禁抬起头来向墙上望了过去。见此情景,站在远处的瓦尔特先生显然想显示一下他的富有,立刻不顾他们中间尚且隔着的一段距离,对他说道:“您是在看我的这些油画吗?”他把“我的”两字说得很重。

“我来给您讲一讲。”

说着,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他端起一盏灯走了过来,一边说道:“这几幅是风景画。”

一副出自基耶梅之手的巨幅油画《暴风雨前夕的诺曼底海滩》在墙壁中央。这幅画下方又挂了两幅画,一幅是阿尔皮尼的《森林》,一幅是基耶梅的《阿尔及利亚平原》,天边画着的是一头身高腿长的骆驼,看上去像是一座奇怪的古建筑。

接着转到了另一面墙。瓦尔特先生像是宣布盛典的典礼官似的,带着一副庄重无比的神态说道:“这些画可都是名家的杰作。”

这里挂的四幅画,分别是热尔维斯的《医院探视》,巴斯蒂安·勒巴热的《收割的农妇》,布格罗的《孀妇》和让·保尔·罗朗的《行刑》。这最后一幅画,画的是旺代旺代,法国旧省名。法国大革命时期,是保皇党勾结教会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公开举行反叛的巢穴。的一名教士靠在教堂的墙上,一队穿着蓝军装的共和军正举枪行刑。

第8章??春风得意(2)

客人们继续向前走去,只见老板庄重的脸上浮起了一丝笑容,他指着另一面墙说道:“这几幅画,主题就没那么严肃了。”

众人首先看到的,是让·贝罗的一小幅油画,题为:上身和下身。画家画的是,在一辆正在行驶的双层有轨电车上,一位漂亮的巴黎女人正沿着扶梯往上层走去。她的上身已到达上层,而下身仍停留在下层。坐在上层长凳上的男士,看到这张年轻而秀丽的脸庞正向他们迎面而来,不禁怦然心动,目光中透出一片贪婪;而站在下层的男士则紧紧盯着这年轻女人的大腿,流露出既垂涎欲滴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瓦尔特先生把灯高高举起,脸上挂着猥琐的笑容,得意地向众人炫耀道:“怎么样?很有意思吧?”

到了下一幅画时,他说这是朗贝尔的《搭救》:

在一张已经撤去杯盘的桌子中央,蹲着一只小猫。它正带着吃惊和慌乱的神情注视着身旁一只掉进一个水杯内的苍蝇,已经举起了一只前爪,就要突然伸将过去,救出苍蝇。但它尚未下定决心,仍在犹豫之中。它会救出小东西吗?

此后是德塔伊的《授课》。画的是兵营里的一个士兵,正在教一只卷毛狗学敲鼓。瓦尔特先生颇有兴致地指着画说:“这幅画的构思实在奇巧!”

杜洛瓦赞同地笑了笑,情不自禁地附和道:“不错,实在好!实在好!实在……”

这第三个“好”尚未说出,他忽然听到身后传来德·马莱尔夫人的说话声,因此立刻停了声。德·马莱尔夫人显然是刚刚走了进来。

老板举着灯,仍在不厌其烦地向客人介绍其余的画。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莫里斯·勒鲁瓦以上所列各画作者,均为法国19世纪画家。的一幅水彩画——《障碍》。画面上,市井中的两个莽撞大汉正在一条街上扭打。双方都是大块头,显得力大无比。一顶轿子打此经过,见路被堵住,只好停下。轿子里探出一位妇人的清秀面庞,只见她目不转睛地在一旁观看,并无着急之意,更无害怕之感,眼神中甚至是带着几分赞叹。

这时瓦尔特先生又说道:“其他房间内还有一些画,不过都是些无名之辈的作品,跟这些画可就是不能同日而语了。因而可以说,这间客厅也就是我的藏画展厅。现在我正在收购一些年轻画家的作品,收来后就暂且存放于内室,等到他们出了名,再拿出来展示。”

说到这里,他突然压低嗓音,神秘地说道:“眼下正是收购的好时机。画家们都穷得要命,差不多都是上顿不接下顿了……”

然而对于眼前这些画,杜洛瓦此刻已是视而不见,连老板的热情洋溢的话语他也充耳不闻了。因为德·马莱尔夫人正站在他背后。他该如何是好?如果过去和她打招呼,她会不会根本不予理睬,或者不顾场合地给他两句让他难堪?可是他若不过去同她寒暄几句,别人又会怎么看?

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等一等再说。不过这件事已弄得他六神无主,甚至都想假装身体突然不适,借口离去了。

墙上的画都已经看完,老板走到一边,把手上的灯放了下来,同最后到来的女客寒暄了两句。杜洛瓦则独自一人,又对着墙上的画琢磨了起来,好像这些画他总也看不够。他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大厅里人们的说话声,他听得一清二楚,甚至能听出他们在谈些什么。弗雷斯蒂埃夫人这时喊了一声:“杜洛瓦先生,请你过来一下。”

他急忙跑上前去,原来是弗雷斯蒂埃夫人介绍一位她的女友同他认识一下。这人打算举办宴会,想在《法兰西生活报》的社会新闻栏登一条启事。

杜洛瓦急忙答道:“完全没问题,夫人,完全没问题……”

他不敢马上就离开,因为德·马莱尔夫人此刻就站在他身边。

突然间,他感觉自己简直高兴得快要疯了,因为他听到德·马莱尔夫人向他大声喊道:“您好,漂亮朋友,您不认识我了吗?”

他倏然转过身,德·马莱尔夫人正笑容满面地站在他面前,目光欣喜,脉脉含情,并将手向他伸了过来。

他握起她的手,心里依然惴惴不安,疑虑这是不是虚情假意,为了戏弄他而改换了腔调。不想她又和颜悦色地说道:“最近在忙些什么呢?怎么总也见不到您?”

他吞吞吐吐,慌乱的心情总也无法平静下来:“最近确实挺忙的,夫人,实在很忙。瓦尔特先生交代给了我一项新的差事,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这我已经知道了,不过再怎么忙总不致因为这一点而把所有的朋友都给忘了。”德·马莱尔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一直在他身上,除了善意,杜洛瓦在这目光中没有发现其他什么。

这时一个肥胖的女人走了进来,他们也就中断了谈话,各自走开了。胖女人袒胸露背,脸上和两臂都是红红的,衣着和头饰相当讲究,走起路来步履沉重,一看就知道她的双腿肯定是又粗又壮,简直难以挪动。

见众人都对她分外客气,杜洛瓦不禁向弗雷斯蒂埃夫人问道:“这人是谁?”

“她是佩尔斯缪子爵夫人,也就是笔名叫做‘素手夫人’的。”

杜洛瓦大为惊异,差点笑出声来:“我的天,这素手夫人原来是这个样儿!我还一直以为她一定和您一样年轻而苗条。素手夫人!素手夫人!没想到却是这么一副模样!真是妙极!妙极!”

这时一个仆人出现在门边,向女主人大声报告:“夫人,客人可以入座了。”

餐桌上,没有什么值得记述的奇言趣闻,但气氛却十分热烈,跟类似晚宴一样,叽叽喳喳,东拉西扯。杜洛瓦被安排的位置,一边是老板的长女,丑姑娘罗莎小姐,一边是德·马莱尔夫人。虽然德·马莱尔夫人神情自若,与平时无异,但今天跟她坐在一起,杜洛瓦总感觉有些不大自在。落座后,他真像是跑了调的琴师一样,心里惶惶不安,别别扭扭,说起话来总是闪烁其词。然而酒过三巡,他终于渐渐平静下来。两人的目光常常相遇,互相探问。到后来,也就跟过去那样,彼此眉目传情,变得热切火辣了。

忽然,杜洛瓦感到,有什么东西在桌子下面蹭了一下他的脚。他于是将腿轻轻地往前伸了伸,很快碰到德·马莱尔夫人的腿,但她并没有把腿缩回去。此时两人都一言不发,将身子转向了旁边的客人。

杜洛瓦心里怦怦乱跳,他又将膝盖往前顶了顶,感到对方也轻轻地往这边压了压。杜洛瓦由此明白,坚冰已经打破,他们马上就要旧情重燃了。

他们后来又说了些什么呢?什么也没说。然而每次目光相遇,他们的嘴唇总在颤抖。

这期间,为了不使老板的长女受到冷落,杜洛瓦偶尔也会跟她说上一两句话。和他母亲的性子一样,姑娘的回答干净利落,有什么就说什么。

坐在瓦尔特先生右手的“素手夫人”,谈吐举止完全是一副皇亲国戚的派头。杜洛瓦看着她,心里不觉有些好笑,于是向德·马莱尔夫人低声问道:“还有一个以‘红裳女’为笔名的人,不知你认不认识?”

“你说的是利瓦尔男爵夫人吗?当然认识。”

“也是这副模样吗?”

“不是,但是性情也是很怪僻的。她已经有六十多了,身子干巴高瘦,成天戴着假发套,一口英国式的牙齿,思想还停留在复辟时代指的是1814—1840年的法国波旁王朝。就连穿着打扮也是那个时代的。”

“这些文坛怪物,想不明白报馆是从什么地方挖过来的?”

“总有一些资产阶级暴发户收留这些贵族的残渣余孽。”

“还有别的说法吗?”

“没有。”

老板此时同两位议员,及诺贝尔·德·瓦伦和雅克·里瓦尔,开始谈起了政治,直到正餐完毕端上甜食时,他们才终止了谈话。

于是众人又回到客厅。杜洛瓦走到德·马莱尔夫人身边,紧紧盯着她的两眼,向她问道:“今晚用不用我送你回去?”

“不必。”

“为什么?”

“因为拉罗舍·马蒂厄先生是我的邻居,我每次上这儿吃晚饭,他总要把我送到家门口。”

“什么时候我才能再见到你?”

“明天中午你来我家吃饭。”

说完之后,他们便各自走开,什么也没有再说。

杜洛瓦觉得再待在这儿已经没什么意思,不久便起身告辞了。走在楼梯上,很快他就赶上了刚才先他出来的诺贝尔·德·瓦伦。这位老诗人随即挽起了杜洛瓦的胳膊。由于已经不必担心在报馆里有人会跟他竞争,他和杜洛瓦的职务又各不相同,因而此刻他对这位年轻人显出了长辈的慈祥。

“怎么样?你愿意陪我走一段吗?”他说。

“十分荣幸,亲爱的老前辈,”杜洛瓦答道。

说着,他们便沿着马勒泽布大街,向前慢慢地走去。

这个夜晚,巴黎的大街显得空空荡荡。漫漫寒夜,举目四顾,四周似乎显得格外辽阔,天上的寒星也仿佛格外高远。空气中夹杂的寒气似乎来自比这些星星更为遥远的远方。

起初两人都默然无语。后来,为了缓解这沉闷的气氛,杜洛瓦随便找了个话茬说道:“那个拉罗舍·马蒂厄先生看来学识渊博,颇有智慧。”

诺贝尔·德·瓦伦随口问道:“你真这样认为吗?”

杜洛瓦不觉有些吃惊,迟疑片刻,说道:“是呀。何况不是人人都说,在众议院中他的办事能力数一数二吗?”

“这倒也有可能,相对而言嘛。看来你还不知道,这些人不过是碌碌平庸之辈,因为他们思想狭隘,满脑子整天琢磨的无非是金钱和政治这两样。亲爱的,他们都是些半吊子,不管什么事,和他们你都谈不上几句。凡是我们喜欢的,他们一概谈不来。他们的聪明才智都已经被污浊的物质堵得严严实实,如同是塞纳河阿斯尼埃阿斯尼埃,镇名,位于巴黎西北郊。河段淤积着的厚厚污泥。

“唉!思想开阔、胸怀博大,只要一开口,就能使你感到像是站在海边呼吸着来自大洋深处那种激荡人心气息的人,如今是一个都找不到了。这样的人,我过去见过几个,可惜他们都已不在人世了。”

诺贝尔·德·瓦伦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声音清脆,但并未完全放开,否则他那洪亮的嗓音定会响彻寂静的夜空。他似乎很是激动,神情忧郁。人的心灵深处常会被这种郁郁寡欢的愁绪困扰着,因而会像被冰雪覆盖的大地一样,不时发出阵阵战栗。

这时他又说了一句:“唉!管他呢,既然一切都不过是浮云,他们是将才还是庸才又有什么要紧?”

说到此,他也就一声不响了。杜洛瓦今晚心情特别愉快,不觉笑道:“亲爱的老前辈,您今天怎么对人生如此悲观?”

诺贝尔·德·瓦伦答道:“孩子,我早就有这种看法了,许多年后,你也会如此。人生如同一面山坡,当你往上走,眼睛向着山顶看时,你会感到难以言说的欢欣鼓舞,可是一旦到达峰顶,突然展现在你眼前的,却是那吓人的下坡,是最后的归宿——死亡。往上走时,你气喘吁吁,走得很慢,而往下走时则快如飞箭,想停也停不下来。像你现在这样的年龄,人人都是无忧无虑,心里充满美好的憧憬,尽管这些憧憬一个也实现不了。然而一个人到了我这样的年龄,也就没有什么希冀了……等待他的是死神的降临。”

杜洛瓦不禁笑了起来:“哎呀,您这些话真让我感到有些心惊肉跳。”

诺贝尔·德·瓦伦接着说道:“当然,我现在说的这些,你今天显然是无法理解的。然而总有一天,你会想起我现在这番话的。

“你明白吗?总有这么一天,而且对许多人来说,这一天会到来得很早,到那时,像常言所说,谁也笑不出来了,因为他透过眼前的一切所看到的,是死神的身影。

“唉!死亡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你现在是不可能懂的。在你这样的年龄,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一到我这把年纪,它就变得非常具体而可怕了。

“没错,这两字的意思,人们是在忽然间明白的,其中的道理及起源,谁也弄不明白。如此一来,生活中的一切就都完全变样了。我感觉到死亡的存在已经有十五年了。十五年来,它一直在蚕食着我,如同钻进我体内的一只怪物,在一点一点地咬噬着我的精髓。我的身体状况因而每况愈下。这种变化,每一个月,甚至每一小时我都能感觉得到,如同一幢房屋逐渐年久朽蚀,最后轰然坍塌一样。我的模样已彻底改变,变得连我自己也认不出来了。想当年,三十岁时,我风华正茂,是何等的英俊潇洒,雄姿勃发,而如今已是再也找不见了。不但我那乌黑的头发已慢慢地变成满头银丝,这是多么巧妙而又歹毒!而且我那柔韧的皮肤、强健的肌肉、锐利的牙齿,乃至整个躯体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仅剩的这颗绝望的心灵不久也将被裹挟而去。

“显然,长久以来,我的躯体遭到的这种破坏,是慢慢地,一点一滴而又无法抗拒地进行的。可以说,它分分秒秒从未间断。如今,不管我做什么,都感觉到自己已是大限将至。每走一步路,做一个动作或喘一口气,都是在加速自己走向衰亡,从而使得我更加临近那最后的时刻。我们所做的一切,诸如呼吸、睡觉、喝水、吃饭、工作和做梦等,都不过是为了死亡。因此,生即是死!

“啊,你会明白这一切的。只要你花上一刻钟,好好想一想,便会恍然大悟。

“我这样的人,还能指望什么呢?爱情吗?再来几次接吻,马上就彻底完蛋。

“爱情之外还有什么呢?金钱吗?钱又有何用处?拿来供养女人?我哪里还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从此大吃大喝,让自己很快就变得肥硕无比,整夜整夜地因风湿病的折磨而痛苦呻吟?

“除了爱情和金钱,便是荣耀了。不过既然我已无力通过爱情去体味它,荣耀于我又有何益?

“这之后,还会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了,只有死,是我最后的归宿。

“我能感觉得到,死神现在就已经站在我身旁,因此常常想伸过手去,一把将她推开。虽然天地辽阔,但她却无处不在。我随处都能看到她的踪迹。被压死在路上的虫蚁,从树上飘零的黄叶,出现在朋友胡须中的一两根白毛,一见到这些,我的心就一阵阵地惊悸,因为那是死神肆虐的见证。

“不仅是我所做的、看到的、吃的、喝的遭到了毁坏,我所喜欢的也同样如此,如皎洁的月色、灿烂的朝霞、浩瀚的大海、奔腾不息的河流以及仲夏之夜沁人心脾的晚风!”

他说得很慢,喉间已有点喘息不定,但脑海深处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完全忘却了走在他身旁的杜洛瓦。

稍停片刻,他又说道:“人死如灯灭,无人能复生……东西要是坏了,尚且还能根据其所留下的模型或残片进行复制,可是我的躯体,我的脸庞,我的思想,我的欲望,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重见天日了。世间将要诞生的生灵成千上万,他们也和我一样,在那方寸大小的脸庞上长着鼻子、眼睛、额头、面颊和一张嘴,以及一颗同我一样的心灵,然而我却已经不能复生了,也许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灵,表面上看去极其相似,实际上却并不相同,毫无共同之处,但他们身上却不会发现一点儿我的影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值得依托?还有什么能够相信呢?我们内心的痛苦又能向谁诉说?

“所有宗教不过是欺人之谈,他们有关身后的说教和允诺,不仅自私,而且可笑,实在愚蠢至极。

“因而死亡是谁都改变不了的铁的事实。”

他停了下来,双手抓住杜洛瓦大衣衣领的两端,慢悠悠地说道:“小伙子,我说的这些,你不如好好想一想,想它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如此一来,对人生你就会得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你应设法摆脱环境带给你的束缚,在你活着的时候,以超人的毅力跳出你的躯体、你的思想及种种得失考虑为你设下的樊笼,跳出整个人类的范畴,把目光移向别处。到那时,你将会看到,文学领域中浪漫派和自然主义流派的争论及围绕日常收支而引发的争论,是多么微不足道了。”

说到这里,他又向前走了起来,加快了些脚步:“与此同时,你会感到心灰意懒,毫无希望。你会惊惶无措,六神无主,在茫然不知所措中竭力挣扎。你会像一个溺水者,向四面八方高声呼救,但谁也不会来答理你。你伸出手去,希望别人能拉你一把,给你一点爱心、帮助和抚慰,结果却不会有人上前响应。

“我们为什么会受这样的痛苦?显然这是因为,命中注定,我们的生活应该主要是物质条件而定,而不能按照精神上的要求去打算。然而,由于我们想得太多,于是就在日益提高的精神诉求和一成不变的物质条件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那些庸才就是很好的例证。除非大难临头,否则他们总是随波逐流,对人世间的不幸并不会感到任何的苦痛。这与禽兽何异?”

他又停了下来,想了一会儿,接着以无可奈何的厌倦腔调说道:“我呢,我是一个生而无望的人,既无父母,也无兄弟姐妹,更无妻子儿女,连上帝也没有。”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道:“只有诗歌同我相伴相生。”

说着,他抬起头来,对着万里星空中泛着青光的皓月,随口吟了一首:

悠悠苍穹,冷月独辉,

为解人生百惑,

吾将上下求索,

九死而不悔。

说话间,他们已到了协和桥上,静静地过了桥后,他们沿着波旁宫向前走去。诺贝尔·德·瓦伦这时又开口说道:“年轻人,赶紧成个家吧,不然等到老了孤独一人,那日子可够煎熬的。我现在就因孑然一人而终日愁闷无聊,晚上只能坐在炉火旁,在孤寂中打发漫漫长夜。每当此时,我总感到世间仿佛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不仅备感孤零,苦闷烦愁,而且觉得周围到处都是潜藏的危险和前所未闻的可怕东西。虽说隔壁都住有邻居,但我和他们从无来往,因此同他们的距离就像窗外天空的繁星一样遥远。所以我此时常会因痛苦和恐惧而焦躁不安,始终寂然无声的四壁更使我内心的惶恐有增无减。一个人在房内独处久了,所出现的寂静是那样深沉而又悲哀。不仅身体四周感觉到冷冰冰的,而且整个心灵也笼罩在一片死寂中。每当屋里的家具发出一声干裂声,我的心便会猛的一惊,因为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房间里,我对任何声响都毫无准备。”

说到这里,他又沉默不语了。过了一会儿,他又说道:“不管怎么说,一个人到了晚年,身边如果还有子女陪伴,总还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儿!”

这时,两个夜行者已到达勃艮第大街的中间地段,诺贝尔·德·瓦伦在一幢高楼前停了下来,握了握杜洛瓦的手说道:“年轻人,一个到了垂暮之年的人,说起话来总会是唠唠叨叨个没完,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价值。刚才我说的那些话,你就当是没有听见,把它忘掉吧。在你这样的年龄,当然还是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再见!”说罢,转身便消失在黑暗的门洞深处了。

杜洛瓦带着颇为沉重的心情踏上了归途。他感到,老诗人刚才一席话,似乎让他看了一个白骨累累的洞穴,而自己迟早有一天也会被人送进这个洞穴,变成一堆白骨的。他不禁自言自语道:“天哪,他的性情这样阴郁,家里的氛围不见得能好到哪里去。今天要不是意外碰上,我才没有闲工夫听他讲那些话呢。”

这时正从一辆马车上下来一个香气扑鼻的女人,准备回家去。杜洛瓦只好停下脚步,让她过去,一面贪婪地闻着她身上散发出来的用马鞭草和蝴蝶花调制的香水味。本已充满希望和欢乐的心灵顿感飘飘欲升,同时一想起明天又可见到的德·马莱尔夫人,不禁浑身躁动,心痒难耐。

对他而言,现在的所有事情都是如此令人称心,生活对他真是格外眷顾。多年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怎么会叫人不心神激荡呢!

随着这如痴如醉的心境,他很快便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他一早便起了床,悠然地在布洛涅林苑转了一大圈,然后去德·马莱尔夫人家赴约。

由于风向改变,夜来气温稍有回升,眼前已经是一派和风煦日的春光丽景。常来林苑漫步的巴黎市民,经不起这明媚晨光的诱惑,一大早都纷纷赶来了。

杜洛瓦慢慢地行进着,尽情呼吸着林中甜丝丝的清新空气。之后,他在星形广场穿过凯旋门,来到一条宽广的林荫大道上。上流社会的一些男男女女正在大道中央骑马玩乐。看着这些有钱人有的策马奔驰,有的信马由缰,杜洛瓦现在对他们已经并不怎么羡慕了。由于职务关系,如今他对巴黎住着哪些名人,近来出了哪些社会丑闻,都已经是了如指掌,因此对这些骑马消遣的人姓甚名谁、家中财产多寡及有哪些不可告人的隐私,基本上已俱知其详。

眼前过来一批女骑手,深色紧身呢绒服装难掩苗条的身材,显出一副傲气十足、不可接近的样子。能够骑马消遣的女人,大多都是这种德性。杜洛瓦兴之所至,不禁像在教堂里背诵经文一样,低声将她们每个人曾经有过的情人或被说成是其情人的姓名、头衔和职务,逐一罗列出来。不过轮到下面这个人时,他却没有说:

德·唐克莱男爵,

图尔·昂格朗亲王,

而是说出了男方的其他情妇,与其寻欢作乐者有:

滑稽歌舞剧院的路易丝·米绍,

歌剧院的罗丝·马克坦。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