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第197章 陕北多苦难
陕北为何出猛人?来到陕北黄土高原时,种花王目之所及,尽是纵横的沟壑与贫瘠的黄土地。
感慨道:“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生存,简直是一种奇迹。”
然而,种花家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耕耘。茫茫黄土之下,沉淀着深厚的历史记忆。
这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区。地理意义上的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区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这里聚集了地球上70%的黄土。
塬、墚、峁,构成了黄土高原的奇特地貌。身处典型的黄土区域,一眼望去,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被称为“塬”,如白草塬、董志塬等地名,分布在黄土高原各处。
随着侵蚀加剧,塬被分割,形成一道道黄土梁子,也就成了“墚”。
之后,黄土继续崩塌,墚断裂分开后,形成一个个孤单的黄土丘陵,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峁”。
黄土高原可分为陕北高原、山西高原、陇中高原三部分,古时候号称“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也可视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其中,甘肃东部和陕西西北部是黄土高原地貌体现最集中的地带,也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之处。
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绵延平阔的草原,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据《史记》记载:“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
先秦时期,陕北黄土高原是以畜牧为生的西戎和北狄活动的区域。秦汉之际,这里成为与匈奴对峙的前线,中原政权大力推行“移民实边”政策,迁徙大量军民进行农垦开发。
一条古代“高速公路”穿越黄土高原,通往将士戍守的边关,也在这片土地上讲述了一个个故事。
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后,命大将蒙恬修筑了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南起秦都咸阳周边的军事要地云阳,北至汉匈交战频繁的九原郡,长达1800里。穿过陕北与陇东之间,一直延伸到当时匈奴人的居住区鄂尔多斯高原,其中最宽处为60米的“多车道”。
作为与秦长城齐名的国家工程,秦直道跨越丘陵绵延的地貌,采用当时先进的施工技艺,也耗费了大量民力。修建这条道路后,大秦虎狼之师三日便可驰抵阴山脚下,出击匈奴。
在蒙恬大军的威慑下,匈奴一度“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在移民的指引下,北方边郡百姓到荒凉的原野上开辟耕地,使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带逐渐繁荣富庶,号称“新秦中”。
秦始皇巡幸天下,也走过这条让他引以为傲的大秦直道。那时,大秦帝国升向辉煌的顶点,他本人的生命却如流星般坠落。
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病逝于河北沙丘,大臣李斯、赵高拥立其子胡亥为帝,随后秘不发丧,将始皇帝的遗体塞进装有臭鲍鱼的马车,绕道九原,通过宽阔的秦直道返回咸阳。
在此之前,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曾沿着这条道路北上戍边,来到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上郡,担任蒙恬的监军。
那是秦始皇去世前两年,由于秦始皇信任的方士侯生、卢生畏罪逃亡,还对皇帝出言不逊,秦始皇勃然大怒,下令将咸阳460余名所谓“妖言惑众”的文学、方术士逮捕,下令坑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坑儒”事件。
公子扶苏反对这一极端暴力的做法,尤为同情与方士一同遇害的儒生。他上书劝谏道:“天下初定,边远地区的百姓尚未归附,儒生皆诵读、效法孔子的主张,现在陛下用严刑峻法处置这些人,臣担忧此后会天下不安。”
秦始皇听不进去,将这位治国理念截然不同的长子贬去上郡,到军中体验生活。如此一来,扶苏远离中央,失去了陪伴在父亲身边的机会。
沙丘之谋后,赵高与李斯立刻对扶苏赶尽杀绝,矫诏命扶苏自杀:“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
当时,扶苏与蒙恬掌握30万大军,“其势足以背叛”(《史记·蒙恬列传》),完全有可能带兵直取咸阳,夺取帝位。
但奉行儒家忠孝思想的扶苏接到“伪诏”后大哭,立即就要拔剑自杀。
蒙恬上前阻止说:“陛下在外,未立太子,派臣率领30万军队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如今一个使者带着诏书前来,您就自杀,其中或许有诈,还是希望您向朝廷请示一下。”
扶苏却只留下了一句遗言:“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父亲要儿子死,还需要请示什么?
说罢,扶苏遵从“诏书”自尽。之后,战功赫赫的蒙恬也被赵高囚禁,含冤而死。
秦直道经过的地方,有一处名为“呜咽泉”,当地人赋予其悲壮的传说,相传,扶苏自刎后,一股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千百年来未曾断流。
西风吹拂着黄土,经过历代兴亡更替,秦直道已经湮没,但仍依稀可见当年“堑山湮谷直通之”的磅礴气势。
秦汉时期,陕北黄土高原气候较之今天温暖湿润,植物茂密,是农牧业的理想之地。每逢中原战乱、边防松弛,匈奴、氐、羌、羯、鲜卑等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便迁徙到黄土高原地区。
五胡十六国时期,一座雄伟的城池在陕北黄土高原拔地而起,而其修建者,是一个匈奴人刘屈孑。
刘屈孑本不姓刘,他的祖先为东汉时的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当年,南匈奴归附东汉,去卑一支被赐姓刘,南迁到雁门郡(今山西朔州)。胡汉交融之下,诞生了匈奴铁弗部,其中多为匈奴与汉人或其他少数民族的混血儿。
逞强好胜的刘屈孑,不愿一直背负汉朝的赐姓。后来,刘屈孑自称天王,便取姓赫连,改名为“赫连勃勃”。赫连,是匈奴语中“天”的意思。
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的父亲刘卫辰被前秦苻坚封为北单于,镇守代来城。淝水之战后,强盛一时的前秦分崩离析,刘卫辰所在的代来城也陷入战乱。
刘卫辰与新兴的北魏政权展开激战,北魏太祖拓跋珪击败刘卫辰,乘胜攻入代来城。刘卫辰被内讧的部下杀死,其家人大都失散,只有年少的第三子赫连勃勃逃出生天,在薛干部度过几年的寄居生活后,率领残兵败将投靠后秦的姚兴。
赫连勃勃出落成一个英俊的青年,身材魁梧,多才善辩,深得姚兴的赏识。后秦命赫连勃勃镇守朔方,协助其岳父莫奕于防御高平。
怀有野心的赫连勃勃却不愿安分守己,他带着三万部众,以到高平打猎为名,袭杀其岳父莫奕于,收服其部众,共计十万余人,势力迅速壮大,遂于次年自称天王、大单于,在草原建立国号。
赫连勃勃汉化程度很高,他根据匈奴人曾为夏后氏后裔的传说,定国号为“大夏”。大夏国祚虽短,只有25年,极盛之时却“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蒲于河”,以陕北为中心,占据了包括河套、陇东在内的地盘,赫连勃勃还乘后秦衰落之机,挥师南下关中,一举拿下了长安。
但赫连勃勃没有定都长安,而是回到了草原上的统万城,当他的大夏皇帝。
当初,赫连勃勃带领部众进入陕北黄土高原后,看到当地草丰水美,原野上遍布牧草,山头长满了乔木,与此后苍凉的景象截然不同。
赫连勃勃惊叹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
这里的“清流”指无定河,而“广泽”说明周边有湖泊,可见当时陕北的环境与如今大不相同。于是,赫连勃勃下令在今陕西靖边县最北端的无定河岸边营建都城,他自信地表示:“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这座城池,命名为“统万城”。
史载,统万城为“蒸土筑城”,即用白石灰、白黏土搅拌,进行注灌,其城垣皆为白色,故有“白城子”之称。赫连勃勃对工程质量要求极高,为人残暴的他对工匠采取了残酷手段,蒸土筑墙后,用铁锥进行检验,扎不进去有奖励,但只要铁锥打进一寸,便意味着不合格,要将负责的工匠杀死,尸体填入城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