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第 139 章(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但就这样最简单的肉干,也不是谁家都会做的。

一是肉贵谁家也不会多买,二是盐也贵。

所以这种方法,都是那种家里要办喜事的人家,肉买多了没吃了才会用。

就像钱家这几年每年都娶个新媳妇,自然这法子用的多了些。

把肉腌制好,给灶上生了火,把昨天两人吃剩的菜热上。

又拿过韭菜摘了清洗干净,一会在做个韭菜炒鸡蛋。

孙保财醒了,看老婆没在身边,起来穿好衣服先到厨房。看老婆在做饭笑道:“怎么起这么早,咱家就咱俩晚起也没人说。”

他没往出跑之前也每日早起,因为起来晚了没饭吃。

后来他开始往县城跑后,也不在家吃早饭了,倒是可以多睡会了。

不用想钱七的情况跟他以前差不多,应该说整个村里都这样吧。

钱老爹就语重心长的跟他说过,穷人家养不起懒人和闲人。

钱七听了无奈的看着孙保财苦笑道:“习惯了,醒了就睡不着。”

只能说来这里后,生活习惯全变了,起初不太适应,习惯后竟然觉的挺好。

看孙保财还未洗脸催促道:“你去洗脸吧,我把饭端上去。”

孙保财笑着应了,转身出去到后院井边洗漱。

两人吃过早饭一起收拾,孙保财看着钱七说道:“老婆我要去趟县城,找修院墙的泥瓦工,在去趟衙门把你的户籍挪过来,你去不去。”

马上快农忙了,村里是找不到人愿意这时候接这活的。

这时候想修院墙,只能去东石县城,找专门干这行的泥瓦工。

当然他们比村里闲时打零工的人更专业些,所以说实话他更喜欢去找这些人。

事先谈好价钱,你把活做完我给钱。

找村里人总有些人情在里面,做的不好说都不行。

人家会说你本身就少收了你钱了,你还事这么多。

他家当初盖新房时,那时他还小,这事看在眼里,那时候他就决定,以后能在外面花钱解决的事,绝不跟熟人参与。

至于钱七的户籍过到他名下,只要拿着他俩的婚书就能办了。

分家后他的户籍就分出来了,现在他是自己一个户籍本。

钱七听了摇头笑道:“我不去,你去吧,去县衙时顺便问问咱家东面荒地的事,要是便宜,咱买一亩做晒场吧。反正你找人修院墙,把一亩荒地修平整了,也花不了多少钱。

这事是早上做饭时想到的,红枣村的田地大部分都在村南,所以晒场也在那边。

他们家离村里的晒场远不说,还有他们家就俩人,看着都不方便。

倒不如买一亩荒地,弄平整了做晒场。

孙保财听后觉得有道理,那片荒地因地下碎石头多不能种地,用来做晒场还是挺合适的。

想了下说道:“那我一会先去村长家问问,要是便宜的话,让他跟我跑一趟衙门,直接买了吧。”

反正要去趟衙门一次性办了还省事了。

至于钱上现在还算宽泛,等修完院墙收完地,他就出去琢磨赚钱了。

抬起头看着钱七问道:“老婆你说那些荒地,种果树能活吗?”

钱七听后想了下,表示不知道。

对着老公笑道:“要不你以后去书肆看看,有没有关于种植类的书籍,买回来一本,到时候咱们研究研究。”

当然这话也就说说,这里的书很贵。

像种植类的属于冷门书吧,应该不太好找。

不过要是以后有机会,真的可以弄本看看,她对研究农业类,还是挺感兴趣的。

毕竟在这里总不能真的做个村妇吧,那样的话好像对不起接受了那么多年教育的自己。

没和孙保财成亲前不自由,还能勉强找些借口,这以后要是还过那样的生活,她自己这关就过不去。

有了这想法后,觉的她家的旱地,还真不能都改成水田了。

于是看着老公说道:“你说咱要不只改一亩水田吧,剩下的两亩旱地,大不了不种小麦了,种些玉米和红薯等物怎么样。”

这话孙保财听了倒是上心了,只要用心还真不信以他们以前的认知,研究不出来怎么种地。

听老婆说改一亩旱地做水田,当即同意,这样能省钱不说,旱地能种的农作物种类多。

这样剩下的钱,倒是可以考虑多买两亩荒地了。

而且好像水田里能养鱼吧,他在现代时听说过,就是没当回事记住。

既然有了这样的想法,那就多试验几次,总能弄明白的。

这般决定后跟钱七说了声,回屋从床板下拿出银子揣好。

对着钱七叮嘱道:“那我走了,你把门拴好了,我争取晚饭前回来。”

钱七闻言表示知道,让他不用惦记,送他出了院门,直到看不见他的身影才关门把门栓插上。

孙保财直接去了村长家,看大门开着进到院子里喊道:“田村长在家吗?”

田村长听到声音,从屋子里出来看是孙家的三娃子。

虽然有些纳闷,还是请他到院子中的石凳坐:“是三娃子啊,做吧。”

说完也走过去坐下,等着孙三娃说明来意。

这小子昨天刚成亲,今天来找他也不知何意。

孙宝财坐下道出了来意:“村长,我想问问我家东边的那块荒地多少钱一亩,我想买一亩做晒场。”

田村长听了倒是真诧异,没想到孙三娃想买荒地。

那里的荒地不适合种庄稼,地下碎石头太多,就算费大力气修整出来,也出不了多少粮食,所以那块荒地从没有人想过开荒。

具体情况衙门都有记录,也出过一些政策鼓励开荒。

可惜大家都会算这笔账,自然不把衙门出的鼓励政策当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