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永无休止的战斗(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在苏斯军的反复冲击和狂轰滥炸之下,山头阵地早已经在战斗中变成了一条条看不出原来面目的土沟。

焦黑的泥土里,血液已经流淌成了一条条黑红的小溪,血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在燃烧的机甲残骸边打着旋,浸泡着战士的尸体,染红了战斗服的碎片,最后集中在满是扭曲的枪炮,破烂的金属构架和防弹墙的壕沟里,被偶然落下的炮弹送上天,化作漫天血雨。

包括左右两侧山坡在内不过两公里宽的阵地前沿,宛若修罗地狱。

为了阻挡苏斯装甲集群的进攻,华夏军一次又一次地投入部队发动反击。

一个团拉上阵地不到一个小时就打光了,再拉上一个团,不到一个小时,又打光了。

阵地前堆满了双方的机甲残骸。这些燃烧的钢铁,即便被炸得四分五裂,也是动辄数十吨的大家伙。成千的残骸堆积在一起,让整个山头,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钢铁巨人的坟地。

迄今为止,苏斯已经发动了十二次进攻。

每一次进攻的强度,都比前一次更大。疯狂涌动的苏斯军,试图用这种密集的攻击,突破华夏的防线。当冲击防线的机甲数量多得可以压制华夏军的火力,或者干脆说是让华夏人连杀都来不及,杀不完时,突破阵地,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惜,他们以两百辆裁决者组成的豪华攻击箭头,被悍军死死地挡在了阵地前沿。而华夏人一次次不计代价的反击,也同样坚决而强硬。

随着部队一次次攻上山头,又一次次退下来,苏斯军的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

他们仰望着这个小小的山头。看着他们的同伴在纵横交错的炮弹中冲击那仿佛随时都可能崩溃的防线,也看着一波又一波悍不畏死的华夏人跃出烈火熊熊的阵地,让他们的期盼一次次化为泡影。

华夏人的战斗力,华夏人的血性,在152阵地彻彻底底地展视在了苏斯人眼前。

战争爆发初期,那支隐忍的,不断后退的,总是顾虑重重患得患失的部队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支敢一个人就冲向一个连,敢抱住对手同归于尽,敢断了腿开了膛,也搂着几捆扎好的聚变手雷在阵地前乱爬,甚至追着苏斯机甲往山下滚的军队。

无论是国家的经济,科技,工业能力还是具体到机甲的性能,军队的装备水平,军官的军事素养,士兵的战斗力,华夏都远远高于穷兵黩武的苏斯。

当这个国家的军队,终于在绝境中爆发的时候,即便远远站在距离战场几公里外的山头,也能感受到那恐怖的力量,那永不妥协永不放弃的坚韧带来的凛冽寒意。

当苏斯军一次又一次在惨烈的拉锯战后丢下成百上千的尸体和残骸退下来时,苏斯军官们,已经无法再保持自己的勇气了。

在他们的心头,有一些相同的疑问。

即便征服了这个高地又怎么样,这个国家,还有多少个152高地,他们真的是苏斯帝国可以征服的吗?!

还有,那支死死挡在裁决者前面,明明战斗力不如对手,却从头到尾用以命搏命的战斗方式一次次展现着他们的亡命和凶悍的部队,究竟还有多少和他们一样疯狂的同伴?

当整个华夏,都如同152高地的华夏士兵一样,跟在那支部队身后玩命的时候,这场战争,将会走向何方?

这些问题太深奥太复杂,或者说是太恐怖太让人不寒而栗,没有人愿意想下去。

他们只能直勾勾地盯着那地狱般的山头,让心情一次又一次在期望和失望之间飞升坠落。

裁决者,还有不到四十辆机甲。

而那该死的阵地,尽管摇摇欲坠,却依然横亘于前。

“朗曼阁下!”

随着一声严肃的呼唤,朗曼把头从观察孔移开,看向自己参谋本部的中流砥柱搭档波洛中将。

“阁下,我想您应该亲自过来看看。”波洛中将面色严肃,一双淡蓝色的眼睛里闪动着不安。

朗曼微微皱了皱眉头,随即看见波洛肯定地点了点头。

他一言不发地走到波洛面前,接过了波洛手中一份红色的电子文件夹。

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文字,才刚刚映入眼帘,朗曼还没来得及分辨从这些用于传递信息的符号中表达的含义,耳畔,就响起了波洛刻意压低的紧张声音。

“上将,这是我们刚刚发现的,敌人相继投入到夕阳山的兵力加上阵地上原有的部队,总计已经超过了六个师。”波洛悄悄地道,低沉的声音就像是被扯去了声带,只剩下鼻腔和口中的气流。

朗曼眼皮猛地一跳,一张脸顿时变得铁青。

华夏人出于意料的抵抗强度,早就让他感觉到事情不对劲。波洛的话,证实了他的判断。

而这也就意味着,依靠自己手头的十几个师,要想拿下夕阳山防线,远没有之前设想的那么容易。

或许应该说本来就不容易,现在更难!

既然兵力只比自己少一半,那么,华夏人完全可以坚持两天的时间。

这是很好算的一笔账。通常进攻方,在战斗力和其他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损失会高于对手两倍。这也就意味着,华夏人损失掉百分之五十的兵力时,自己就要在这个阵地丢掉六个师!

百分之五十,是一个阵地崩溃的最低伤亡率。显然,现在夕阳山的守军并不在此列,他们高昂的士气,顽强的作风以及对失去夕阳山后果的预知,足以支持他们在伤亡百分之七十的情况下依旧死战不退。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